各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024年)[4] > $60,000 $50,000 – $60,000 $40,000 – $50,000 $30,000 – $40,000 $20,000 – $30,000 $10,000 – $20,000 $5,000 – $10,000 $2,500 – $5,000 $1,000 – $2,500 <$1,000 沒有數據
生產面
编辑
又稱最終產出法,先將社會一至三級產業加以區分後,再把各產業的增加產值相加。[5]
本地生產總值 = 第一产业產值 + 第二产业產值 + 第三产业產值
當中第一产业包括種植業、漁業等提取天然資源的經濟活動,第二产业包括輕紡工業、重化工業等將天然資源轉換成製成品或半製成品的經濟活動,第三产业則包括商業、旅遊業、零售業等提供服務的經濟活動。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分配面
编辑
分配面又稱所得面,利用各種生產要素的所得總和來估計。
GDP = W + R + I + π
當中 W = 工資,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潤
此方法得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樣按要素成本計算,若加上間接稅,再扣除補貼,將得到按市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以此方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又稱為國內總收入。
支出面
编辑
又稱最終用途衡量法,從最終產品購買者的支出面來估計。
GDP = C + I + G + (X - M)
當中C = 私人消費開支,I = 投資總額, G = 政府消費開支,X = 出口總值,M = 進口總值
由於出口總值減去進口總值等於淨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
GDP = C + I + G + NX
本地生產總值要計算出口是因為本地公司所生產的商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費(C)和政府開支(G)中。出口商品或服務也是以本地為基地的公司的生產所得,應計算在本地生產總值內。而進口成份要減去因為本地消費或投資當中或有進口商品或服務,而這些開支都非本地生產所得。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產總值乃按市價計算,若加上補貼,再扣除間接稅,將得到按要素成本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
三面等價原則
编辑
主条目:三面等價原則
以上三方面計算結果在理論上應當相同。
其他
编辑
個人面
编辑
GDP = c + s + t
當中 c = 消費,s = 儲蓄,t = 稅